生态园林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生态园林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生态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今天通过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浅析园林设计与生态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必然。人与自然在制约中前进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的演变一直是一个自然过程。在人类产生并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人类活动开始频繁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之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篇:生态园林论文范文
园林生态与园林绿化建设探讨
摘 要:在城市生活中,工业燃料的燃烧和人们的呼吸都会消耗大量氧气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在自身代谢活动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和释放出人们生存所必须的氧气。园林绿化不仅能够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大量氧气,更可以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促使人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因此,在人们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园林绿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该文就对园林生态与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绿化 园林生态 功能 作用 对策
在当前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楼群建筑鳞次栉比,道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烟尘,人们宛如生存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生活压力巨大,容易感到疲劳。因此,人们均十分渴望自然。在城市生活中,园林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园林绿化建设和园林生态具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就探讨园林生态与园林绿化建设,明确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的功能以及作用,提出园林绿化建设的对策。
1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1.1 有助于市容环境的美化,减少和消除疲劳,提升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
当前形势下,城市人生活节奏很快,承受着来自经济、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人们产生了对回归自然的极度渴望,希望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之中感受一份安宁与恬淡。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园林绿化工作往往可以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有了花草树木的装饰,可以使整个城市生机盎然。绿色植物本身就具有自然的气息,通过园林工作者适当地栽植组合,可以营造出美观的自然景致,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美化,也使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得到改善,也为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增添一份田园风情。不仅如此,城市绿化工作还可以使空气得到净化,有利于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同时,令人赏心悦目的園林风景也可以使人们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利于缓解压力,减少和消除疲劳。
1.2 有利于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园林绿化的水平与数量又是决定城市环境建设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使城市的环境得到净化,必须安排和建设大量的绿地和公园。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应当以绿色生态系统作为其环境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大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进也可以对融化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在公园内开展各种文化教育和科普、宣传等活动,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仅如此,优美的城市环境还可以使市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激发他们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环境建设水平,共同建设和保护好自己生活环境的热情。进而从长远上促进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1.3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污染的减轻
阳光的热辐射会造成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在绿化地区,太阳的热辐射有35%~75%都会被植物吸收,从而使绿化地区的温度有时可以比曝晒地区低十几摄氏度。而且,树木自身的代谢活动会使空气中的水分大大增加,从而有效调节空气湿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有细小绒毛,有的可以分泌黏液或油脂,也有的植物叶片表面较为粗糙,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进而使通过林木的空气中所含的粉尘微粒大大减少。另外,一些植物有着茂密的树冠,可以有效降低风速,如果与带有吸附功能的树种配合栽植,则可以大大加强粉尘吸附的效果,进而减小粉尘污染。不仅如此,植物还可以有效杀灭各种致病菌。有调查表明,绿化区的空气中细菌数量仅为闹市区的1/7。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绿色植物可以分泌一种杀菌物质,帮助杀灭空气上的粉尘所携带的各种致病细菌。同时,树木对降低城市噪音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在经过十余米宽的树林之后,城市机动车道路产生的噪音就可以减小3~5 dB。如果在城市道路特别是快速路两侧栽植悬铃木等大树冠树木,则可以有效减低城市噪音。
2 园林生态绿化建设的对策
2.1 着重抓好城郊和小城镇的绿化工作
根据城郊、村镇、县城和小城镇等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配置绿化工作,提高城郊和小城镇的绿化覆盖率,使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到质量更高的绿色生活。着力提高对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下大力气加以保护,提高管理质量。改造和建设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设施,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果园、草场、茶园、林地以及水池、河塘等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不断发展风景林和防护绿地等相关工程,力求实现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使自然生态得到切实保护。引进各种节水、节能、节地技术,开展立体绿化,优化植物品种配置,因地制宜地开展好绿化工作。
2.2 加强绿色环保的宣教和监管工作
当前很多人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有待加强,城市绿化工作也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园林绿地的保养与维护工作也不够完善。这些都需要政府不断强加宣传和监督工作,一方面应当大力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更为自觉地参加到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的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应当加大相关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乱砍滥伐、毁坏绿地等破坏活动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惩戒。
2.3 坚持整体规划并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规划人员通常过于注重建筑物,很多城市规划人员并没有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当前形势下,各个地区均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增加园林绿化工作的投入。也正因如此,园林绿化建设获得了长足进步,从本质上提升了地区和城市的绿化水平。但是,在园林绿化建设以及整体规划过程中,抄袭情况普遍存在,园林规划照搬其他地区,园林绿化十分单调。基于此,必须要鼓励地区规划、建造、设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园林景观,并且充分体现地区的特色,禁止过于注重绿地占有率。对地方树种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将地方特征和特色重点突出,从本质上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质量。
2.4 实现法制化建设
园林绿化建设也应纳入法律体系中,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来保护园林、爱护生态环境。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城市环境绿化规划等。对绿线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完善园林绿化的规范以及园林绿化的技术标准。贯彻和落实《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以及《城市绿化条例》,对绿化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落实园林绿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招标制度、投标制度以及质量监督制度,从本质上控制园林绿化质量。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实现一个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抓好城市的环境建设。此外,加强园林绿化工作可以使城市的空气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减少,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园林绿化所栽植的绿色植物还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对空气湿度的调节也大有帮助。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园林生态的作用,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鸿欣.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实践探索——以龙岩莲花山栈道建设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2):485-486.
[2] 李凡,王晓伟.论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3(14):183.
[3] 王秋晓,周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及发展浅谈[J].建材与装饰,2014(24):263-264.
[4] 丘尔林,丘春丽.生态乡村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J].建材与装饰,2015(32):156-157,158.
[5] 谢国红.园林绿化管理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36):59.
[6] 徐岭.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方法与植物多样性探索[J].现代园艺,2014(8):120-121.
作者:郭香云
第二篇:现代园林与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今天通过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浅析园林设计与生态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必然。
人与自然在制约中前进
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的演变一直是一个自然过程。在人类产生并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人类活动开始频繁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之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不但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主的实体;既受制与自然,也在改造自然。在整个系统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一、自然对人的影响;自然及其演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二、人对自然的影响。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与自然,同时又对自然产生影响。尽管人对自然的影响是有限的,受地点和空间的制约,但是在局部范围内,人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能量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强度和影响范围。人正是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征服自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人类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自然的空间却在一步步退缩。人类寻求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的侵蚀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寻求其中的平衡是一个延续千年的课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人通过摸索找寻到了一条通过造园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但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中国古代园林是以北方皇家园林,以及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主。这些园林都是为象牙塔顶端的权贵人物设计的。其次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技艺都是造园工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没用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这样的传承方法注定掌握这门技艺的工匠也是少数。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史局限的,它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普通大众是无法享用的。
现代园林设计与公共园林
中国公共园林出现的较晚,自清末才开始有几处所谓的公园,也仅限于租界地中,为外国人所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园林事业的建设发展很快,一改过去的私园性质以及像清末的上海外滩公园及广州中央公园等为统治者和富人阶层服务的那种“公共性质”的园林状况,使现代园林真正走上了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轨道。经过园林工作者50多年的努力工作,全国各地不仅恢复、整修了1949年前留下的近代公园和一些历史园林,而且还新建了大量的现代城镇园林绿地,如综合性公园、花园、动植物园、儿童公园、休憩林阴带等等,规模之广,形式之多,成效之大,是历代所不及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合肥、大连、西安等地,还建设了公园绿地网,使公园在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中有了比较合理均匀的分布。
根据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进程,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
1949~1952年为修复改造阶段。其间,全国各地以恢复旧有公园和改园林形式应用于新園林创作中的探索。
1966~1976年为受挫阶段。由于十年内乱,全国各城市公园建设事业均遭破坏,新建工程趋于停滞。一些城市的主要公园被视为“封资修的大染缸”而被彻底砸烂,大量公园被非法侵占并中断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
1977~1984年为振兴发展阶段。经过十年动乱创伤后,全国各地公园建设重新起步,建设速度加快,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造园道路。
1985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化,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公园建设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国许多大专院校都设置了园林类的专业。一些小城镇的园林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镇公园建设正向纵深发展。居住区绿化、交通绿化、小游园、园中园的建设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园林作品,如北京的双秀园、雕塑公园、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上海的大观园、南京的药物园、无锡的鹊园、洛阳的牡丹园、沈阳的芳秀园、广州的云台花园等。总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最快的阶段。
吸取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使我们的造园技艺更为精湛,先进的设计思想死我们的设计更为合理化。但是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呈现扭曲发展的趋势,凸显出很多新问题。许多地方不切实际移山造湖,填湖造园,就为了满足设计师所谓的更好的景观效果,甚至是为了满足更为可笑的风水要求。目前社会上多地还刮起了一种”大树移植”的风气,从我国东南沿海逐步刮向内地,致使许多大树,甚至前年古树因为被移植而死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根据报道西部某城市因为当地领导的喜好大面积移栽银杏树致使原产地再没有超过10年树龄的银杏树。试问我们造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其实中国的古人早就已经明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道理,园林设计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也就是说园林设计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为何当今许多设计作品却是建立在破话生态坏境的基础上的呢?
生态设计与城市和谐发展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以往的文明可以籠统的分为三个文明,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目前的工业文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巨大的,严重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于是我们迫切寻找一种新的文明继续发展自身,这种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下城市发展的结果,是自然世界与人造世界融合的一种手段。简单的说他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坏的人类聚集区形式,自然、城市、人有机结合体,形成互惠共生的一个整体。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自然世界和人造自然的和谐三个部分)。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生态设计的重点是城市,城市是人造的世界。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就是维持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即是园,园中亦包含城市。设计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设计开始。合理的设计避免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具体到每座城市自身的设计,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设计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结束语
人类需要生存,社会需要进步,同样的大自然也需要生存发展。生态城市将是大势所趋,先进理念的园林设计为生态城市提供了依据和手段。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舒适、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沈嵩乔(1988—),男,汉族,重庆市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作者:沈嵩乔
第三篇:建设生态园林观光园推进国有园林苗圃转型发展
摘要:观光农业园林是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是旅游事业朝向生态旅游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前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南京伊刘苗圃的现状与困境的分析,结合走转型发展,生态园林观光园作出探索与建议。
关键词:南京伊刘苗圃;瓶颈;探索
转型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突围发展、树立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12月4日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园林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机。本文以南京地区最大的国有苗圃南京伊刘苗圃为例,探讨国有园林苗圃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南京伊刘苗圃的现状
1.南京伊刘苗圃创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成立最早的全国知名的国有苗圃之一。苗圃建成初期,因为地处边远的郊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交通条件阻碍了苗圃的发展。随着城建发展的步伐,现在的伊刘苗圃南傍玄武大道和沪宁高铁,紧邻经五路立交桥,客、货运交通都十分方便,成为名符其实的南京东大门。区位条件的改善为伊刘苗圃转型升级提供了便利条件。
2.苗圃内地形属于丘陵地形,山地、缓坡地和平坦地都有,因此属于复杂多样的地貌。土壤大部分为下蜀系黄土,这一类型的土壤肥力不高,物理性状差,遇水粘性大,因此虽然土层深厚但土壤容量较大,遇旱易板结。苗圃内只有少部分土壤为结构较好的砂壤土。
3.苗圃占地面积106公顷,现有育苗面积40.7公顷,各类苗木15万株,约160个品种,圃值450余万元。苗圃现有在册人员224人,在岗人员60人,在岗人员只占在册人员的27%,大多数为退休人员,导致了以少养多的局面。退休人员的增加必然会使得苗圃的经济压力越来越重。而苗圃的经济收入来源有限,只有三种形式:苗木经营销售、承担园林工程施工、三产场地租赁。而现实中,本应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前两种收入却越来越少,逐年下滑,反而三产场地租赁成为主要经济来源。这种辅助形式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状况,已经不能推动苗圃的正常发展。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瓶颈
1.产业形式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国有园林苗圃经营产业主要是园林苗木销售与园林工程施工。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南京伊刘苗圃作为国有园林生产基地,承担着政府园林工程项目所配套的苗木生产基地职能。所承接的园林工程依赖于市政府重点工程,市政园林工程伸手可得。只要有了政府工程的庇护,苗木销售也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来到,工程市场的规范化,政府所有工程一律采取招投标形式,国有园林苗圃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2.经营管理机制落后。多年来,老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带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苗圃的苗木品种存在多而杂,缺少精品苗与特色苗,与市场所需严重脱轨。苗圃的职工队伍老化,人员包袱重,富余人员多,苗圃的收入与经营成本出现倒挂。
3.苗圃用地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苗圃所在处逐渐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苗圃正常用地。沪宁城铁两条线的建设,从苗圃腹地内穿行,苗地被切割成不规则地段,苗圃内的土壤,也因为工程的建设施工被破坏,工程施工还损坏了苗圃内的水系和道路,严重地影响了苗圃的生产和经营。
苗圃原来的三种经济来源之一,就是三产场地租赁。但是工程建设中,导致大部分自建经营房被拆除,给企业这部分的获利带来重创。
三、打造园林生态园的设想与探索
(一)争取政府相关政策,以政策保障来推动苗圃转型升级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主要建设任务中明确提出,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着力打造以果树、花卉、蔬菜、渔业等为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园林苗圃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为园林生态园的建设提供土地、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定位等政策保障。
(二)园林生态园的规划原则以及形成自身特色
1.因地制宜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生态园建设规划上,要从苗圃自身实际出发,尽量减少人工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花卉苗木、生态资源,发挥自然环境优势,于生产用地之中点缀园林景点,这样既能节省大量投资,又能体现深厚的地方色彩。同时适度开发相配套的园林景观、休闲设施。利用水体、山顶、山坡等不可耕地进行景观改造。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园区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产业投资与公司化经营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园林生态园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生态园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改变过去传统模式,走公司化经营模式,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对经营模式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对苗木生产、观光休闲娱乐项目可采取自营、租赁、合作、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对一些项目可以招商引资,逐步开发。
3.生态多样性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生态园的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原有的生态原貌,保持生态多样性,又要兼顾生态园的经营与开发,确保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原则,生态园就具备以下五种功能,生态氧吧功能:要充分利用自身园林植物、植被,形成山水成林的天然氧吧。让游客进入园林生态园犹如进入到生态氧吧的感觉,回归自然,亲进自然。园艺花卉观赏功能:通过深入挖掘园林苗圃优势资源,提高园林园艺观赏效果。对现有的苗木、花卉、盆景进行美化、优化,推进生产与观赏相结合。园林科普研发功能:在园艺园林观赏基础上,要通过与园林科研单位、农林相关大中专院校的紧密联系,加大园林科普研发功能,让园林生态园成为园林科普研发的教育基地。休闲娱乐功能:通过引进、增设休闲娱乐项目,增加生态园的娱乐性、趣味性。会务推广功能:生态园要通过园林行会举办各类园林园艺、花卉交流、果蔬研发等会务,来增加园林学术交流,起到交流推广特色。
(三)园林生态园的布局构思
1.园林生产功能区:该功能区是园林生态园的核心功能区,也是发挥主业资源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在现有苗圃生产结构上,进行优化、提档、升级、结构调整。要加强同园林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协作,以市场需要来指导生产。要大力开展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相关技术研究,包括园林工程、园林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形成苗圃自身竞争优势。
园林生产功能区要对原有的育苗区重新规划、布局:包括播种区、繁殖区、移植区、引种驯化区、母树区、大苗区。新增花卉生产大棚区、鲜果蔬菜区。
(1)播种区
播种区是培育播种育苗的区域,规划面积为应选择全园在土质等自然条件和方便管理等经营条件最好的地段。
(2)营养繁殖区
该区是培育扦插苗、压条苗、分株苗和嫁接苗的区域,要求与播种区基本相同。主要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高、灌排方便的地方。
(3)移植区
由播种区和营养繁殖区繁殖出来的苗木,移植到移植区中进行培育。规划面积6.15公顷,约为育苗面积的10%-15%,一般设在土壤条件中等、地块大而整齐的地方。同时依据苗木的不同生态习性,进行合理安排。低矮而较小的苗木,应安排在较干燥、土层深厚、土壤条件较好且靠近管理区的地方;反之则远离管理区的区域。
(4)引种驯化区
用于栽植从外地引进的园林植物新品种,经过观察其培育过程,从中选育出适合本地栽培的新品种。规划面积为1.23公顷,约占育苗面积的2%-3%。对土壤、水源条件要求较严,应安排在最好环境条件的地区。
(5)母树区
母树区是为了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而设立的采种、采条的区域。对栽培条件、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规划面积为0.82公顷,占育苗面积的2%左右。可利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位较低的零散地块。
(6)大苗区
是培育植株的体型、苗龄较大并经过整形的各类大规格苗木的区域,规划面积为30.75公顷,占育苗面积的75%左右。大苗区株行距大、占地面积大,培育出的苗木大、规格高,根系发育完全,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建设。
(7)花卉生产大棚区、鲜果蔬菜区:规划面积为1万平方米,该新增区域,要紧密依托有关农林院所技术专家,搭建园林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观光采摘休闲与农家超市相结合的模式。要以产品多样化、精品化、品牌化开拓市场,不断打造园林生态园自身特色。同时,要引进全国名特产品、拉动周边城市的知名产品进入园区。
2.娱乐休闲功能区:该功能区是园林生态园相配套的功能区域,也是体现生态娱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
(1)生态餐饮区:规划建设面积为1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可同时接待游客400人。按照原始、生态、绿色环保的建筑风格,营造农家乡情。菜肴以新鲜蔬菜、当地土菜、农家菜为主;
(2)垂钓区:规划面积为900平方米。利用苗圃现有的蓄水池,改造成鱼塘。在鱼塘边设垂钓台,撑起遮阳伞,提供垂钓相关用具。
(3)无污染、低污染烧烤区:规划面积为500平方米。引进无污染烧烤器具,如充电式、太阳能式无明火烧烤器具,开展烧烤活动;既倡导环保节能又增加娱乐性;
(4)园艺、农趣体验区:可以组织游客参观苗木、花卉生产养护过程,并结合生产适当为游客提供生产工具,鼓励参与栽植养护活动或认养认植活动;
(5)健身休闲区:依据生态园内变化的地形,设计爬山等健身活动;以及建造一些适合儿童活动的健身娱乐器具。
国有园林苗圃的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的园林生态观光园的建设是结合园林生产发展与旅游生态开发的需求,提出的初步设想,相信在园林工作者的努力下,国有园林苗圃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霞.山西大禾农业园发展模式探究[J].经济师,2013.
[2]胡明辉.关于观光农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J].2012.
[3]吴桂昌.关于积极推进园林行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思考[J].2012.
[4]李素霞,张建林.观光游览苗圃规划设计探析——以南充皇城园林生态觀光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作者单位:南京市园林实业总公司)
作者:朱鹏程